近日,川渝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,對日前印發的《關于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“無廢城市”共建的指導意見》做了具體解讀。川渝共建“無廢城市”,涵蓋十大任務,由固體廢物入手,聚焦工業、農業、建筑業、生活四大領域發展模式問題,圍繞理順各類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體制機制,從強化制度、技術、市場、監管、全民行動“五大體系”建設開展路徑探索。
到2025年,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“無廢城市”共建機制基本建立,固體廢物產生強度穩步下降,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,利用處置設施短板基本補齊,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,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“一張網”,“無廢”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,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。
據介紹,“無廢城市”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,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,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,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,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新模式。
四川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、副廳長李銀昌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重慶市(主城區)作為國家“11+5”試點城市之一,在全國率先開展了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先行先試,積極探索“治廢”新路徑,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;四川省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工作處于起步階段。今年4月,生態環境部將重慶市中心城區和四川省成都、自貢、瀘州、德陽、綿陽、樂山、宜賓、眉山等8個市列入“十四五”時期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名單。
李銀昌還表示,川渝兩地將分期分批啟動重慶市其余區縣(自治縣)和四川省遂寧、內江、南充、廣安、達州、雅安、資陽等7個市“無廢城市”建設。
十大任務夯實“無廢城市”共建基礎
《指導意見》明確,川渝共建“無廢城市”,涵蓋十大任務。
在強化頂層設計引領方面,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,將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與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。因地制宜、因城施策編制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實施方案,建立完善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評估、考核機制,不斷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。
在加強區域交流合作方面,包括開展固體廢物領域重點行業減污降碳路徑及數據核算方法研究,建立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成效清單,分區域分領域分行業分類別形成一批有特點、可復制、可借鑒、可推廣的固體廢物治理典型模式等內容。
在實施工業綠色生產方面,推動產廢行業綠色轉型發展。推動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鏈。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、產業循環式組合、園區循環化改造,降低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。強化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。聚焦尾礦庫和渣場,全面排查、分級管理、分類整治,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。
在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面,實施農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試點。推進畜禽糞污專業化利用處置或就近就地綜合利用。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。推廣全生物可降解農膜。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。建立完善廢舊農膜、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網絡體系。
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方面,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。加快生活垃圾焚燒、可回收物利用、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、市政污泥無害化處置等設施建設。在重慶市中心城區、成都市中心城區等重點區域以及商品零售、電商、外賣、旅游等重點領域,探索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塑料減量模式。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。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。
在推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方面,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,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建筑材料循環利用,有序提高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。鼓勵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應用,推動在土方平衡、林業用土、環境治理、燒結制品及回填等領域大量利用處理后的建筑垃圾。
在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方面,支持在危險廢物產生單位集中區域建設危險廢物貯存設施,支持綜合性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單位建設區域性收集貯存設施。促進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規?;l展,構建利用優先、處置兜底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體系。完善醫療廢物集中收集轉運體系。建立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設施清單。
在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方面,加快推進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地方立法,實施“雙隨機、一公開”監管模式。深化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“白名單”制度,探索固體廢物分級分類管理、“多產生、多付費”生活垃圾處置費差異化計量收費等制度。
在提升智慧管理水平方面,優化固體廢物信息管理平臺,整合、共享各部門、各領域固體廢物信息,打通川渝兩地固體廢物信息管理系統。
在持續激發市場活力方面,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“無廢城市”建設。鼓勵企業優化工藝技術,加速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工藝、新材料等科研成果市場化、產業化。優先支持高標準、高水平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項目建設,培育以解決川渝地區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關鍵問題為導向的骨干企業。
突出川渝共建,打造區域樣板
目前,重慶中心城區11個區、四川8個市正在抓緊編制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實施方案,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指標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、17個二級指標和58個三級指標,在指標設置上包含了固體廢物源頭減量、資源化利用、最終處置、保障能力和群眾獲得感等方面,建設領域覆蓋了工業、農業、建筑業、生活等各方面。
因此,《指導意見》充分突出川渝共建,力爭打造“無廢城市”共建的區域樣板。
設置“加強區域交流合作”專章,從減污降碳研究、建立成效清單、統籌基礎設施建設、推動設施共建共享、統一標準體系等方面,共同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。
加強統籌指導和對接合作,兩省市政府加強統籌指導,重慶市生態環境局、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做好統籌協調和綜合服務,有關市(區、縣)政府、部門和單位強化對接合作,有效推動“無廢城市”共建各項工作。
此外,建立定期調度、技術幫扶、信息通報、經驗推廣等制度,制定共建指標體系和評估細則,聯合建設專家庫和技術幫扶組,開展技術幫扶和績效評估。
站內信息搜索
如有任何疑問,請撥打全國統一銷售熱線:0371-60989619